第73章愧疚-《大唐:开局曝光私生子身份》
第(3/3)页
言下之意就是我与你爹有要事要商议。
这儿没你什么事了,该干嘛干嘛去。
秦寿也是听出话中意思,站起身行礼告辞。
原本秦寿是打算走掉的,但刚出了太极殿,便有宦官说长孙皇后要见见自己。
于是又在宦官的引路下,去了立政殿。
就在秦寿走后不久。
李世民在下了一子后,缓缓开口道:“方才听父皇的意思,似乎更中意漫儿。”
倒没有隐晦,一语点出了李渊的真正意思。
李渊也不否认,坦然道:“你不是想知道我与设儿都说了什么?”
“我且告诉你。”
“方才我与设儿交谈间,询问他如何看秦皇与隋场帝。”
“这孩子说了很多。”
“但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李世民顿时眯起眼,轻赞道:“好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无论是大运河,还是隋坊帝三征高句丽,又或是科举制,都为李氏江山的鼎盛铺垫了锦绣路。
所以李世民更能体会到隋场帝所做的是功在千秋的举措。
而弊自然是劳民伤财,三征高句丽弄得国内”饿殍遍地、百姓思乱”,才让他李家打下了这偌大的江山。
李世民呼吸略微粗重,经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李世民感觉到设儿有着与年龄不相仿的雄才伟略。
无论是赈灾,还是活字印刷术以及那个用兵之计,很多眼前模模糊糊,不甚明了的事务。
偏偏在儿的三言两语间逐渐清晰起来。
湿儿看的不远,但每次都是能比自己,比他麾下的谋臣看的稍稍远那么些。
这气度这知识这眼光,完全可以比肩朝堂上的公卿了。
甚至连朝堂上的那些公卿都比不过设儿。
李渊看出李世民的心思,恰到好处地补了一句话。
“这还是生活在市井,若是日后回到朝堂…”
后面的话,李渊没有继续说下去。
但李世民已经猜到了。
若是回到朝堂,日后的成就不可估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