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犹豫-《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3)页

    按照桓范的建议,是建议让这支军队北上支援代郡的.现在的范阳郡兵刚刚离开范阳郡不远,本身就在冀州北部区域,去支援代郡,可比来邺城驻防要近的多。

    可曹爽一直在犹豫。

    曹爽这个人,但凡他有足够快速的应变决断能力,大魏的战事,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的地步.这场汉魏大战,大魏沦落到现在的地步,至少有一半,是曹爽决策太慢,跟不上战事变化导致的。

    曹爽就不是一个善于决策定局的人。

    不过嘛,这次曹爽迟疑,倒也不像是之前那样,出于自己的私心,或者是缺乏决断力.他的犹豫,还是有些道理的。

    战事都到了这个地步了,一旦代郡的蜀贼突入冀州,那也很久被蜀贼彻底包围了邺城是不是有守军守卫,其实区别不大,不过是失守时间的问题而已。

    因此,曹爽还真的没想让范阳郡兵来邺城驻守,保障自己的安危。

    曹爽是想让范阳郡兵直接进入中山国,在中山国驻防,就地防守蜀贼的顺势南下。

    按照曹爽的顾虑,如果直接让范阳郡兵去支援代郡的话,这一路上是不是能赶得上,谁都不知道.赶得上自然是最好,如果赶不上,范阳郡兵还没有抵达代郡,代郡就被蜀贼占据的话,范阳郡兵猝不及防之下,很有可能被南下的蜀贼顺势击破。

    毕竟,阎志的军报上告诉曹爽,蜀贼有足足十万人进攻代郡,而抽调过来的范阳郡兵只有两万人,兵力悬殊太大。

    因此,曹爽才想着让范阳郡兵不去代郡支援,而是在中山国就地布防,等到布防完成,就下令让代郡守军撤出代郡,退守中山国。

    这样的话,不仅可以依靠中山国的防线阻挡蜀贼,同时也可以顺势再拉长蜀贼的补给线。

    理论上讲,曹爽的这套战术吧,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但就一个问题。

    邺城以北,一共只有两个郡国,中山国和常山国。

    中山国在邺城正北方向,在代郡的正南方向,蜀贼如果目标是邺城的话,确实走中山国是最快速的进军路线。

    常山国在邺城西北,同事紧邻并州上党郡的壶关,而那边,夏侯献带着一万魏军正在围攻壶关,但打了快两个月了,依然没有攻下。

    如果蜀贼在攻占了代郡后,并没有直接南下中山国,而是顺势往西南的常山国走,先消灭夏侯献所部,跟壶关的蜀贼守军汇合,然后再东进邺城,该怎么办?!

    一旦蜀贼攻占常山国,打通跟并州之间的粮草通道拉长蜀贼粮草补给线的目的,就彻底化为泡影。

    当然,最重要的是,常山国内无兵可用,完全处在空虚状态,一旦蜀贼走这条路,难道要指望夏侯献手里的一万人去阻挡蜀贼么?!

    这货可是领着一万人,进攻只有三千人守卫的壶关,打了两个月都没打下来的人,你能指望他力挽狂澜?!

    所以啊,桓范还是建议,让范阳郡兵尽快北上,进入代郡,支援阎志防守代城吧。

    只要代郡不破,那么代郡身后的常山国也好,中山国也罢,都还是安全的代郡破了的话,蜀贼顺势而下,可变化的地方就太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