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各怀心思-《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3)页

    这等于是在自己否定自己的立国基础啊!!!

    伱看吧,同样是一本《公羊传》里的话,不同立场的人引用不同的段落,就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论。

    其实啊,真的,从来不是儒家迂腐,儒家其实是最懂得变通的学派,真正迂腐的,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暂时解决了大义上的问题,诸葛亮还想继续劝说剩下的人,可这个时候,徐庶站出来了。

    “孔明,非是我等不愿北伐,只是.如今曹叡亡故,曹芳年幼,国政皆托付宗室大臣,曹魏正是主少国疑之时。若我等按兵不动,彼无外敌之压,必生内部之斗,早晚生出祸患,而我等若此时伐之,恐曹魏有同仇敌忾之心,如此反为不美!”

    这话说的吧,倒是有点实际的干货了。

    而诸葛亮对此的应对,也实际了很多。

    他没有直接回答徐庶的问题,而是转身,来到自己的案几前,细心的打开一个小匣子,从里面拿出了一封卷轴,递给了徐庶。

    这下,不仅徐庶诧异了,在座的所有人,都诧异了。

    这操作,实在是有点太熟悉了.上次北伐,诸葛亮就是这么操作的,从而一举确定了北伐计划。

    而等到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完了这封密信后.更诧异了。

    这封密信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

    里面居然记载了,曹叡临终前,宣诏托孤的种种细节。

    而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曹叡如何在临终前欲托孤曹宇却被拒,又是如何接受了孙资和刘放的建议,临时增加司马懿为托孤重臣,让司马懿和曹爽共掌朝政的细节。

    这种事情,根本不是一个密探能查探到的事情。

    所有人看完了这封密信后,都对诸葛亮投去了质询的眼神。

    甚至,大家都已经猜到了,这个一直被诸葛亮单独保护起来的密探,到底是谁.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