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影响-《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3)页

    也就是说,只要中央朝廷对地方有足够的掌控力,刘备就找到了一条绕过地方世家,直接获取人才的通道。

    这是世家们绝对不允许的。

    也就是在关中这地方,真正的大型世家都已经被曹魏给迁走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一些不成气候的小世家,你们临时这么搞搞还行,真要形成制度的话,全国推广的话那还不如把越巂郡马谡的那一套玩意儿拿出来,咱们商量一下,细化一下,说不定还有让世家接受的可能。

    弄出这么一个四不像,还闹得天下皆知玩呐?!

    秦宓难得的这么发飙,直接怼了三大实权人物可秦宓也没办法啊。

    一方面,这事儿闹的很大,连回成都坐镇的诸葛亮,在听说这件事后都有些不安,觉得这事儿有些过于急切,一个不好,成都的局面就不是他和手里的两万南军精锐能控制的住的。

    另一方面,秦宓也有自己的责任感。

    他是礼部尚书,同时也即将主持刘备的祭祖大典,将来的天下名士,世间大儒,他不能允许这种半吊子的制度,在他任期内出现。

    丢不起这个人。

    在秦宓的咄咄逼人之下,再加上诸葛亮比较委婉的劝谏书信抵达了长安,刘备不得不做出让步,向秦宓表示,这只是无奈之举,自己求贤若渴,确实有失考虑。

    但天子诏书已下,这事儿天下皆知,要是反悔,那更是让天下人耻笑不如就此一次,下不为例。

    其实秦宓要的,也就是这个“下不为例”。

    没办法,秦宓需要刘备给自己一个交代,也需要刘备给蜀中和荆州世家们一个交代,不能破坏现有的利益分配方式。

    而刘备的面子,大家还都是卖的,这事儿都已经是昭告天下了,再想收回来也不实际,不如想着补救一下。

    先让刘备这么搞,但是呢,之后,一定要出台一个能同时符合刘备集团和各地世家利益的人才选拔制度,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下去了。

    说真的,这帮世家对于刘备这种搞一言堂的做法还是比较忌惮的,他们甚至宁可对越巂郡的那一套人才选拔制度做出妥协。

    虽然都是考试,但越巂郡的那种考试选拔,即使考出来的人,注定也只能成为吏员,连佐官都不可能当这种官吏起点太低了,世家子弟本来也看不上眼,不可能去当的。

    这么做,虽然也开了寒门子弟的另一种上升通道,但相对来说,那种方式还是比较可控的,总比刘备在长安搞的这个要好的多。

    刘备的“长安取士”,寒门子弟真要出了个把人才,那就不是当吏,而是直接当官,而且至少是一县主官。

    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也不能让皇权掌握人才选拔的主动权。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