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争论-《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3)页

    因此,对于官制的改革,刘备集团北部的争议是非常的大的。

    有些人主张回到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的状态,虽然会限制皇权,但至少可以保证朝局稳定,不会因为出现个别“庸弱之君”导致时局动荡。

    但有些人却认为,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到将来天下一统了,再进行官制改革也来得及。

    两方吵的非常的厉害,双方都有自己的私心和想法,其中也不乏刘备本人意志的体现。

    而刘备集团中,文官位置靠前的几个人,都在权衡利弊,谁都没有轻易站队。

    法正也好,庞统也好,刘巴也好,其实对这个官制的改革都觉得非常的棘手,一方面要照顾到刘备的意志和情绪,另一方面也要顾虑到蜀中和荆州豪强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轻易也不敢表态。

    毕竟以他们的地位,一旦表态了就代表着站队,是刘备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

    至于诸葛亮.诸葛亮真不存在什么表态不表态的问题。

    别人也许不清楚,以为诸葛亮是半个荆州人,肯定是代表荆州世家豪强利益的,但真正接触过诸葛亮的人,其实都知道,诸葛亮是坚定不移的站在刘备这一边的。

    诸葛亮考虑的,其实非常单纯,就是想制定出一个既能符合刘备利益,又能对现在政局平稳有帮助的官制出来。

    所以嘛诸葛亮拉着张溪,聊了很久。

    为啥找张溪?!

    因为张溪是颍川人啊,跟荆州和蜀中世家之间的联系都不多,不可能跟他们存在什么利益纠葛。

    其次,就张溪弄出来的那一堆玩意儿,不论是造纸术还是印刷术,又或者是岳麓书院,根本就是在挖世家的命根子.更别说还有个诸葛亮都不太敢直接动用的杀手锏——科举制。

    张溪这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站到世家一边的,所以找张溪商量,才能让诸葛亮得到最大程度的启发。

    然后吧.诸葛亮又后悔了。

    说真的,有时候诸葛亮真的很想跟张溪好好的聊聊,看看这个家伙的脑子里到底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跟张溪说官制,这家伙居然能给你叨叨出一堆玩意儿来。

    可问题是,张溪说的这些玩意儿,大多数都是一些浮于表面,非常浅层的东西。

    比如张溪曾经建议诸葛亮搞什么“三省六部制”,但张溪却无法完全说清楚“三省六部制”具体该怎么运转,又该怎么加强皇权的同时,还能限制皇权。

    张溪只记得各省各部的职能,但你要说遇到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去运作,张溪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

    其实到这里还好,毕竟这个“三省六部制”听起来跟三公九卿制有点类似,都是各自划分职权,不过是限制了三公和九卿的权利,只给了他们负责具体事务的责任,却没有给他们相应处置事务的权利,各省各部主官的直接负责对象依然还得是皇帝,算是拆分了相权,但加强了皇权.诸葛亮到这里还是能理解,并且深有启发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