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初汉中之战时,包括曹操都认为,刘备的重点是拿下汉中,关羽进攻襄樊,不过是策应而已。 因此曹操坚持领兵北上,前往汉中跟刘备对峙,而襄樊方向,曹操也只是派出了于禁领兵去救援,并没有领兵亲征。 结果谁想到,关羽真的就水淹七军,攻破了襄樊,而曹操最后也没能守住汉中。 这一场仗,被曹操视为平生耻辱,同时也是曹操去世前最大的一块心病。 现在,轮到曹丕面临这样的局面了。 有一说一,曹操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军事家,他对时局的判断一向都比较清晰准确的.但他儿子曹丕可差远了。 因此,在听完曹仁的分析后,曹丕也开始担心南阳和许昌的安危了。 曹丕虽然在军事上不如他老子,但政治的敏感性上,却是不差太多。 曹丕不确定关羽到底是进攻南阳还是偷袭许昌,但曹丕知道,不管关羽是哪个选择,他都不能让刘协继续在许昌呆着。 这太危险了。 尤其是在曹丕打算篡汉自立的关键时刻,许昌的那个大汉天子就是曹丕代汉自立的法理依据所在,绝对不能有失。 现在的曹丕,是有两个选择的。 第一,是提前篡汉,逼迫大汉天子“禅位”给自己,尽早完成这样的法统交接,这样的话,这个天子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也就不用担心关羽是不是去偷袭许都了。 第二,是忍着,先把大汉天子迁到洛阳,暂避关羽的锋芒.可这就又回到了当初曹操面临的那个难题。 迁都,政治影响太大了。 一旦迁都,就意味着曹魏方面惧怕了刘备集团,而曹丕回头即使再逼迫汉帝“禅位”,也不会被天下人认可。 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年头的汉帝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真正决定大汉存续的人,已经不是许都的那位大汉天子,而是割据荆益的刘备。 如果曹魏能持续压制,甚至彻底消灭刘备,那么有没有汉帝,大魏都是天命所归。 但如果曹魏压制不住刘备,甚至反而被刘备打到中原腹地,那么就算曹丕手上有天子,那大魏也是乱臣贼子。 曹丕也是两难。 提前篡位,政治准备工作没有完成,民间舆论也没有兴起,突然说什么代汉自立,不见得能得到天下人,尤其是天下世家的认同。 可迁都的政治影响也非常的大,曹丕不能轻易迁都,否则即使后来篡位了,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这个问题,曹丕是没办法跟曹仁这样的武夫去商量的,但跟贾诩和陈群商量吧可以是可以,但这俩人,还真的算不上是他曹丕的心腹。 因此,曹丕无奈,只能先结束这次议事,回到魏王宫,跟自己真正的心腹,刘放,孙资两人商议。 这两人,是曹丕的心腹,而且这两人的姓氏也很奇葩有时候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曹丕的恶趣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