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据说孙策临死前,为了家业安稳继承的原因,选择了自己的弟弟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当时孙权也才十几岁,孙策放心不下,所以叮嘱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 是的,只有这句话,没有后半句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当时孙策跟前只有张昭,周瑜还在外面领兵,孙策的托孤对象只有张昭一个人。 但孙策接下来倒是当着孙权的面,对张昭说了另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那意思是如果孙权不行,那你张昭就直接取代他的位置吧,实在不行,咱们回淮泗老家,也不是不能过日子。 张溪当时听了,人都傻了.这话很熟悉有没有啊,诸葛丞相?! 现在的诸葛亮当然不是后来的诸葛丞相,他肯定不会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熟悉的地方,相反,他只是认为,张昭受孙氏托孤之重,不可能真的劝孙权投降曹操的。 所以,按照诸葛亮的理解,这里张昭的投降,跟江东世家的投降,是不一样的。 江东世家要投降曹操,那是真的投降,就像鲁肃说的那样,他们投降了,将来官位也不会低于州郡,跟现在的生活没什么区别。 但张昭劝孙权投降,是要孙权相仿一下辽东公孙度,表面上投降,等曹操大军回到许都后,江东不一样还是孙权说了算。 这两者投降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张昭虽然算是“投降派”,但他也不想让江东世家们的投降派得逞,因此这次文会,对张昭来说,也是一个打压江东世家“真.投降派”的机会。 张溪听得,脑仁有点痛。 这个江东,未免事情也太多,太复杂了吧?! 一个投降派里还得分个两派,这要是主战派也这样的话.也亏孙权这个江东之主撑得下去哈。 但在诸葛亮看来,这倒是个好消息,这证明了,张昭其实是可以争取的。 张昭不是要真的投降,他建议假投降也是误判了形势,被曹操的所谓“八十万”大军,以及这些年曹操连战连捷的战绩给吓到了。 只要孙权坚定了抗曹,那么张昭这边就不会存在拖后腿使绊子的可能。 一旦江东文臣第一人都不再抗拒抗曹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说服江东武将第一人了。 而江东武将第一人,这会儿正在从鄱阳赶回柴桑的路上。 周瑜去鄱阳,还真的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演义里说周瑜是被孙权派去鄱阳湖训练水军,但这就很扯淡。 放着长江不练水军,在湖里练什么水军?! 其实周瑜去鄱阳,是为了镇压一场可能发生,但最终没有发生的动乱。 孙权有个堂兄叫孙贲,是豫章郡太守,他的女儿则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彰。 当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曾经联络孙贲,许给他征虏将军的职位.这时的孙权也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而已。 孙贲不稳,孙权当然很担心,自家兄弟要是先投降了,还怎么说服江东世家们出兵抗曹,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所以他急命周瑜屯兵鄱阳威慑孙贲,然后派朱治前往豫章劝说孙贲,自己则坐镇柴桑以防万一。 孙贲最后到底没有选择投降曹操,因此孙权这才可以急调周瑜来柴桑议事。 不过周瑜赶过来到底要些时间,这中间,孙权私下里召见了一次诸葛亮,跟诸葛亮商谈了一下关于曹军的事情,重点是了解曹操的真实兵力和战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