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专访-《导演巨星》


    第(2/3)页

    对于影院来说,的确有责任让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但影院作为经营者还需要养活自己。一家处在繁华地段的大影院仅租金一年就要几百万,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摒弃能带来更多票房的商业大片,选择放映受众群较窄的文艺片?这个世界很现实,也很残酷,院线为了生存,不得不什么赚钱放什么,在生存面前,院线对电影的艺术情怀早已不再。

    至于建立艺术院线,目前国内连让多数人养成走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都没有做到。在许多三、四线城市,许多商业大片的上座率都极不理想,建立艺术院线实在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顶多是在少数几个一线大城市聚集了一小部分受众,而且会少的可怜,即便这样估计也很难维持一家艺术院线的经营,更重要的是只建立几家艺术影院有意义吗?没有意义,文艺片面临的困境根本上还是没有得以解决,还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仅仅通过票房回收成本。

    另外,还有一个建立艺术院线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供片,在我看来。尽管我国每年生产的电影众多,但其中算得上真正文艺片的却不多。而称得上好文艺片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的许多文艺片导演甚至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这如何支撑一条艺术院线的正常运营,必须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才行,但这一点显然不合现实,国内所有进入院线发行的海外电影都需要通过中影的审批,每年的额度极其有限,连商业大片的引进数量都无法满足,谈何引进文艺片。

    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文艺片放映的问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另外则是培养文艺片观影群体,但前者指望国家大手笔支持并不现实,后者更重要,但短时间内也很难实现,至少我看不到十年内有实现的可能。

    凤凰网:林导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文艺片总需要人去拍,建立艺术院线或给文艺片更多放映场次也需要人去做不是吗?

    林雨泉:的确需要。

    凤凰网:那林导你会去做吗?林导你的曙光院线已经拥有超过30家影院,每家影院拿出一个影厅来放映文艺片,那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看着神色颇为认真的靓丽女记者,林雨泉顿时有些绷不住了,他接受凤凰网的专访是替《怦然心动》做宣传的,但眼下的话题已经完全偏离《怦然心动》,而且看女记者的架势,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趋势,好吧,他知道自己大概碰到一个爱好文艺电影的文青女青年,更糟糕的是对方问的问题很棘手。

    老实说,每家影院拿出一个影厅长期放映文艺片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以他的身家也能承受的起损失,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说是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根本站不住脚,影片下映后,观众大可以在网上观看。

    而如果说是为了扶持文艺片,且不说他自己的力量极其有限,对于改善文艺片的艰难局面无异杯水车薪,他不可能每年亏损做这样一件在他看来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这点尤为重要,谁的钱都不是刮来的,他也不是钱多的没地方烧了,他每年用于修建学校等慈善项目的费用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并没有被目前国内拍摄的那些文艺片所打动,诚然贾樟柯等人的文艺片无论是关注社会现实还是边缘人物的题材,都有不错的呈现,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然而在他看来,国内拍的好的文艺片简直少的可怜,文艺导演们讲情怀,讲艺术,将思想,太过追求影像上的艺术性而忽略叙事结构等问题。连一个简单的故事都讲不明白,这样的电影是好电影吗?

    至少在他的认知中,这不是一部好电影。林雨泉一直信奉一个道理,好的电影是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但这两年他看过的几部国产文艺片却无一做到这点,故事性和节奏的问题让人很难有观影的欲.望,又怎么打动观众呢?

    其实文艺片并非不能拍的好看、好玩,欧美便有不少文艺片在讲艺术的同时,把电影拍的很好看,继而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这方面,目前国内的文艺导演中大概只有张艺某能做到。而香港的陈克辛和许鞍华两位导演也做的不错,把商业和艺术结合的很好。

    在创作《海洋天堂》时,他对薛晓路的核心指导理念就是,不要刻意煽情,在写实性的表现自闭症患者的生活时,融入一定的趣味性,首先要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继而在观影中被触动,然后传递正能量。

    如果你连这点都不到,那么你在选择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时。就应该对电影的目标有清晰的判断,或许这样的电影能在国外的电影节拿奖,但你别想指望在院线收获好的票房。更不能因为票房不好就指责院线排片,指责观众审美问题。

    林雨泉当然要知道对于电影行业本身来说,扶持文艺片也是自身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但这不是他应该操心的事情,他没有那样的情怀,也没站到那样的高度。

    作为一名商业片导演,尤其是作为曙光电影公司的老板,林雨泉更在意的是国内电影领域能拍好能写好商业类型片的导演和编剧寥寥无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制约着曙光电影的发展。

    能抗衡好莱坞大片的永远只有本土出色的商业电影,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即便是艺术电影高度繁荣的法国,其艺术电影的票房市场份额也只有20%多。

    因而除非国内的文艺片导演们能做出革新。否则手工制造的文艺片将完全被好莱坞大片的工业体系碾压破碎,最终电影市场沦陷。

    宝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拥有李桉、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张艾嘉一干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但宝岛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常年只有百分之几,至2006年,宝岛电影在宝岛的占率已经跌至1.62%,多么微不足道的数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