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西明法寺•疏勒惠琳-《大唐封魔录》


    第(2/3)页

    第二殿,也是南佛殿的主殿,供养着的是大日如来金身佛。

    两尊造像,皆由李唐皇室出具金铜,玄奘法师亲自设计、督造。金身高九丈,气势恢宏、*威德,慈海悲航,度一切众生。

    当年大典时,则天武后曾将一枚西域藩国进贡的青泥珠,布施给西明寺,亦供奉在如来金身殿中。

    南佛殿,另有别殿、跨院、亭台三十余间,是西明寺最为盛大的所在,也是主要对民间开放的场所,烧香拜佛的民众,大多聚集在此处。

    西明寺十院中的菩提院、道宣律师影堂、永忠法师古院、僧院等,则分落各处,这些院落大多为译经、传法、修行、寝居的场所,少有人众来这里,平日里接待的,大多是些达官显贵、豪商巨贾、才子名士。

    两人在南佛殿,诸院落里闲逛了一会儿,料想也不会有什么隐秘的人士藏身在这里。

    “也没见察事厅子的人啊?他不会骗我们吧?”鲜于燕拍了拍郭暧后背,本来是想拍肩膀的,没够到。

    “骗了又怎样?既然他放了消息给我们,便总有他的用意,毫无头绪的时候,顺着别人抛出的饵线走下去,也未尝不可啊!走吧!去里边看看?”郭暧说罢,走向前去,一副带路的派头。

    “这寺庙道观的我可不熟啊,那么多分院,不会被僧人赶出来吧?”鲜于燕快走两步,跟了上来。

    “那倒不会,七月中旬的时候,太上皇诏命我的师兄惠琳,来西明寺参与译经,想来该在寺中。”

    “哦,倒是听说尊师不空三藏的弟子,不少都做了各寺的主持,惠琳大师来西明寺做主持么?”鲜于燕胡乱掺和几句。

    “惠琳师兄尚且年轻,况且他的志趣在译经、讲经,做不做主持对他来说,不是什么事情。”

    幽幽古刹,已有百余年的岁月,往前行去,果然十分的安静、自然,林木间,松鼠、鸟雀,自得其乐,甚至让人忘记了此行的目的。

    也不记得过了多少时间,二人来到了一处别院门前,门额上书“菩提院”三个字,字迹朴素寡淡,看来是出自僧人的手笔。

    惠琳,就暂居在西明寺的菩提院中,安心译经、著书。

    照顾惠琳起居的僧人,说他同客人正在辩才亭,僧人见过郭暧,知道他是惠琳的师弟,便由他们自己寻去。

    菩提院,是专分予那些大德名僧的,在享受王朝的供养之外,居所也格外的优阔,以彰其佛法修为,使其安心传法、译经。

    据称,菩提院所在,当初便是杨素府邸的花园所在。改建寺庙后,保留有五座小花园,二十余间房屋。辩才亭,便在一处花园里的湖岛之上,莲叶田田,垂柳如烟,十分的僻静美丽。

    二人沿着卵石砌成的滨湖小道走着,翠鸟依稀的鸣叫中,透着一个青年和一位老人谈话的声音。

    二人放缓脚步,慢慢走去,透过几条柳枝,依稀看见亭子里,有两人围着石桌,一边品茶,一边交流着话题。

    亭子的石栏上,放着一具红泥的火炉,炉上烧着一把黄铜的水壶,可以看见袅袅的水烟,缓缓流出来。

    一个身着玄色袈裟的胡僧,一位身着紫色袍服的老者,正谈笑风生,话语间夹杂着许多的梵语胡音,应该是正在探讨梵语经典翻译成唐语的问题。

    那名胡僧便是惠琳,惠琳本是西域疏勒国王族,俗姓裴。后来惠琳来到长安,并入籍京兆。

    天宝五年,不空三藏回到长安,驻锡兴善寺。十三岁的惠琳便拜不空三藏为师,修习密宗。

    惠琳内持密藏,外究儒学,既精通梵语音义,又熟知中土训诂之学,遍览《字林》、《字统》、《声类》、《三仓》、《切韵》、《玉篇》,尽通诸子杂史,因此,不空三藏的诸多译经工作,都有惠琳的参与。

    此时的不空,二十岁出头的模样,青春正好,相貌堂堂,世袭的王族气质,加上久修佛法,仪容甚至奇伟。

    一旁的老者,身形高大,鹤发童颜,方脸盘,面色红润,凤眼微阖,带着微微的笑意。儒家的干练睿智与佛者的淡薄洒脱,在老者身上完美融合,器宇轩昂,恬淡潇洒。

    看老者衣着服色和所配的鱼袋,也该是朝廷重臣,只是这样的人物,郭暧竟从未见过。

    郭暧和鲜于燕在僻静处停留了一会,发现二人正在探讨几句梵语经文如何译成唐语,才更为贴切达雅。

    鲜于燕精通许多胡语,天竺的语言也懂一些,但若加上佛理密法,他便听不懂了,他一味呆立着,看郭暧脸上喜悦和叹服的神色,心想这两人必然都是饱学不俗之士。

    两个人有心无心的在暗处听着,就见惠琳忽然停下谈话,转身提起铜壶,将煮沸的水注入一尊茶壶里,泡起新茶。
    第(2/3)页